老南港的私房路線 樹梅古道趴趴走

南港的開發相當早,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然而因山勢阻隔,交通不便,南港山東南側一帶發展較為落後,一般人稱之為「後山」。後山的聚落分佈於四分溪的溪谷,居民多依山而居,且多半以務農為生。

後山與台北市繁榮的信義區僅一山之隔,只要翻越四獸山系的鞍部,就可 通達吳興街一帶。演進至今四獸山成為信義鬧區可以輕鬆親山的地方,但知道這裡有條已逾兩百年的古道的朋友並不多。現代化的開發,古道經過建設也已經古味盡失,甚至連代表古道的石砌土地公亦不敵歲月的摧殘而不復見,十分可惜。為了推廣南港在地文化,老南港人-林三元(三塊)將帶著我們趴趴走,一起探尋樹梅古道的歷史。

三塊說區別古道有種特別的方式,那就是看沿途中是否有土地公廟、有應公廟或古厝。話說當初祖先來台灣開墾,可是篳路藍縷,先要渡過變幻莫測的黑水溝,為爭取森林資源又得和原住民對抗,而後又有漳泉、閩客等族群鬥爭,葬送了不少冤魂,所以台灣俗話云:「沒有少年一時笨,哪有路邊有應公。」、「六死三生一回頭。」路邊的有應公廟見證了先民開拓的艱難。而樹梅古道入口處的土地公廟更驗正了古道的歷史,其懸掛的解說牌說明這座廟的廟齡已超過兩百年,只是經後世的熱心翻修,土地公廟看起來煥然一新,已不富古意。

在三塊的帶領下,我們發現路旁相互堆疊大石塊可能就是以前的廟跡所在,相傳新廟落成後要把舊有的打掉,好讓神明無眷戀的去住新房子。三塊又說,其實先人是很有智慧的,他們多將土公地廟蓋在水源地,原因是以前的人十分迷信,若想要保護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賦予其神力,人們怕受天譴而不敢亂砍樹木,水源地自然不會遭受破壞。

沿著土地公廟向前行,經過兩旁農民種植的竹林,就進入了樹梅古道,樹梅古道的樹梅就是楊梅,古道途中會經過一片樹梅林,因此被稱為「樹梅古道」。早期南港後山地區尚未開鑿石油道路,居民出入只能憑藉這條小徑與外界聯絡,到市街販售農產品,同時採買生活必需品。山路曲折難行,所幸陡坡旁有設置繩索可供人拉扶,再行一段就可以看見一整片樹梅林,只可惜季節已過,沿途只見樹梅果子零星的散落在地上。攀走過崎嶇的山路後即可抵達大石壁,石壁凹處可以避雨遮陽,也有人在這裡搭建簡易的涼亭,供人休憩。而樹梅古道在這附近與南港山稜線步道交會,繼續往前行即可前往象山,向九五峰攻頂。

生活在南港這麼久,不知南港也有古道,這次的古道行不僅呼吸到天然的芬多精,亦長了不少知識,想舒緩一下疲累的身心嗎?趁假日來南港尋古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