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耘-南港人文生活誌 2019

根耘-南港人文生活誌 2019

Please wait while flipbook is loading. For more related info, FAQs and issues please refer to DearFlip WordPress Flipbook Plugin Help documentation.

根耘-南港人文生活誌 2018

根耘-南港人文生活誌 2018

Please wait while flipbook is loading. For more related info, FAQs and issues please refer to DearFlip WordPress Flipbook Plugin Help documentation.

根耘-南港人文生活誌 2017

根耘-南港人文生活誌 2017

Please wait while flipbook is loading. For more related info, FAQs and issues please refer to DearFlip WordPress Flipbook Plugin Help documentation.

根耘-南港人文生活誌 2020.11月號

根耘 2020.11月號

Please wait while flipbook is loading. For more related info, FAQs and issues please refer to DearFlip WordPress Flipbook Plugin Help documentation.

南港社區大學推動南港地方學啟動儀式-創生•南港地方學

(南港社大訊)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配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推動地方學知識系統計畫,多元連結各界資源,系統性、階段性地鼓勵、推動在地知識的研究,向著厚實的學術、寬廣的文化層面前行,發展具有南港在地特色的地方學。為宣示南港地方學研究啟動,南港社大訂於107年5月1日舉辦「南港學論壇暨南港地方學啟動儀式-創生•南港地方學」,南港社大校長黃榮護邀請產業、官方、民眾及學術界代表,在象徵共同合作推動「人、文、地、產、景、公民參與六大面向地方學研究列車」上,攜手前行,做為啟動儀式。

南港社大自民國92年起,即長期紀錄南港的人文、歷史、環境與產業,期望在以「南港學」為主題的基礎上,從藝術美學、環境社造、人文歷史、及產業發展各領域,凝聚領域相關的學者專家、公私立機構、行政體系、以及南港社大師生,以在地觀點,認識南港的文史價值,戮力鏈結各相關組織單位,共同投入南港社造,發展屬於南港的區域文化。

啟動儀式連接首場南港學論壇-大家來找茶,透過論壇,從台灣學、地方學,到探究茶文化歷史和在地茶知識之應用。論壇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許雪姬教授專題講述《台灣學。地方學》,及邀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教授兼系所主任張德永教授回應。並安排《茶文化歷史軌跡》、《在地茶知識之應用》二場主題研討,分由地方學領域專家學者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教授兼系所主任張德永教授,及茶與文化領域專家學者世新大學終身教育學院院長邱志淳教授主持,邀請蘇美文、高燈立、潘文彬、楊成宗、賴鳳琴、及潘篷彬六位老師分享研究發現,歡迎大家共同來參與這豐盛的地方知識饗宴。

隱身巷弄裡的單純好滋味:專訪阿春店雜糧麵包-李春伯

老闆李春伯打趣地說道:「我的店自己會挑選客人,很多人因為這樣怪異的店面而望之卻步,不敢踏進店門一窺究竟;但也有人是因為看我這家店跟別人不一樣所以才踏進來的。」

阿春店雜糧麵包店不似一般麵包店的窗明几亮,店外的花草遮掩了一大半門面,走入店裡後發現空間其實不大,陳列麵包的商品櫃光站三個人就顯得擁擠,但用來招待客人的大茶几卻有個性地佔去了大半空間。
店裡的布置隨處可見阿春伯獨特自我的品味,阿春伯擷取大自然的素材,巧手將截斷的樹枝製成掛架,乾燥後的蜂窩、古早味的米簍則化身為店內前衛的裝置藝術,於昏黃幽暗的燈光下,襯著百年老鐘的報時聲響,環顧四周的古玩收藏品,此時還真讓人有恍如置身時空隧道的錯覺。
阿春伯回憶起當初是因為他不愛讀書,所以才去麵包店當學徒,小學畢業的阿春伯就開始接觸麵包烘焙;也正是因為阿春伯保有一顆愛玩的心,做起麵包來也是不拘小節,勇於嘗試各種時尚食材,薔薇花、薰衣草或是黑糖等等,都能應客戶的需求來訂製客製化口味。
阿春伯店裡的麵包不採大量製作,不像其他麵包師傅麵包一次要做一定的數量,而是由客人預定後老闆才開始揉麵烘烤,製作麵包時好像是在與老顧客聊天般,因此每個麵包都揉入了情感;阿春伯說:「我不覺得我是在工作,而是比較像在玩樂」,他可以利用同樣的麵團「玩」出幾十種口味,而且一次只做一、兩個,賣完了再做,讓店裡的麵包永遠保持在最新鮮的狀態,個個麵包都像是為客人量身打造的單品。
阿春伯表示:市面上許多業者為了成本考量,在麵糰裡則是添加了改良劑,利用化學的加工品讓麵包更有勁道,或讓外表看來更為鮮豔可口;阿春伯卻堅持用最簡單的原料做出最單純的滋味,而麵包的好壞取決於溫度的掌控,溫度要讓麵糰裡的酵母運動作用,卻又不能使它酸化,熟成度適當的麵體不需過多的調味,咀嚼後會會自然散發出淡淡的酒精香,讓人愈吃愈順口,吃多了也不會脹氣不舒服。

開業三十多年的阿春伯,會做的麵包種類不下百種,但店裡的麵包卻保有一致性的帶著樸實的外型,就連蛋糕也是簡單海綿體加上核桃與葡萄乾,不裝飾過多的奶油餡料,低油、低鹽、低糖的養身麵包是李春伯一貫的理念。阿春伯說:「麵包裡天然的麥香是無可取代的,就好比咖啡為酸,茶微澀,懂得品嘗的人是衷於它們的本性,外來的添加物如奶精、糖等反而破壞了原味,並降低了我們味蕾對食材的敏感度。 」
阿春店隱身在市井小巷,如同外表不起眼的雜糧麵包,卻最能品嘗其單純的美好,下次經過玉成街別再錯過這家特色小店,找個機會和老闆聊聊天吧!相信好客的老闆會請你一杯滿滿的溫暖。(趙惠琪報導)

與時俱進的回甘-南港包種茶探源

提到包種茶,多數人會聯想到名氣響亮的文山包種茶,以為包種茶自是發源於此,殊不知南港也是包種茶的發源地之一。為了讓社區居民更了解在地文化,社大邀請賴鳳琴老師解說南港包種茶的發源與品茶的技巧及方法。

話說台灣早期滯銷的茶被運送至福建,與當地的茶葉混合加工製成花香茶,為了外銷的方便性,茶商把茶葉裝進四角包裡,以四兩為一單位用紙包妥,當時人便稱這種茶為包種茶。直到日治時期,南港茶農魏靜時研發出新的製茶方法,製作過程中雖未經過薰花的加工,卻仍可製出獨特的清香,市場上頗受好評,於是在日本人的大力推動下,其製茶方法已成為現在台灣製茶技術的母法。可惜的是南港早期以煤礦為經濟命脈,在欠缺推廣的情形下,這段茶的歷史逐漸被人們淡忘。

賴鳳琴老師現場特別準備了文山和南港兩種不一樣的包種茶,讓同學比較其中的滋味。賴鳳琴表示體驗的過程是讓學員開發自己的嗅覺和味覺,經過反覆訓練讓舌頭更加敏感,之後自然能感受茶中不同的香氣和口感。

製出好茶不容易,不僅要天時地利更要人和,茶會受到天候、土壤和揉製方法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味道,進而在口中散發出蘭花或茉莉花、桂花等香氣。舉例來說,坪林因地勢較高所以茶的口感偏甜,而南港茶則是比較沉,喝起來較有厚實感。

製茶的工序繁複,十斤的新鮮茶葉要先淬煉成四斤,之後再挑選淘汰成一斤,所以茶農很辛苦,我們品茶時應當要懷抱感恩。茶的好壞也要看你的要保存方法,像包種茶一年內就要喝完,它跟綠茶不一樣,因為經過發酵所以不適合久放,喝不完的茶葉可以密封放入冰箱,保持新鮮,茶不變質喝了才會健康。

製茶要技術喝茶也要方法,台灣茶農依不同的地理環境栽種出不同的台灣特色茶,讓我們能品嚐到各地方的茶文化,用心去體會每次的茶湯都會有不同的發現,抱持著一顆喜悅的心去喝茶,身體自然會產生活性酵素,讓自己更健康。茶是學不完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這次的課程不僅讓我們了解南港茶的歷史延革,更讓人喝到咖啡可樂也比不上的環甘厚實感。(趙惠琪報導)

202兵工廠-台北最後綠地將消失

南港素有「黑鄉」之稱,當地居民們相傳南港有三害,第一害是重工產業,第二害是貫穿南北的鐵路平交道,第三害便是202兵工廠,但隨著政府近年來都市更新,工廠多已搬離,鐵路亦正式地下化,兵工廠自然而然成為阻礙南港發展的眾矢之的。但其實不然,202兵工廠其實是南港未來發展的潛力,它為我們保留了獨一無二的自然資本,這並不是一般的商業大樓、科技園區可以取代。
兵工廠佔地185公頃,北鄰忠孝東路捷運機場,南鄰南港山,東至中研里,北至新庄埤,兵工廠結合了軍品自主規劃,是軍品生產的製造中心,負責生產國軍40口徑以上的各式火砲、彈藥及保修,零件的生產研究與發展。
兵工廠雖是生產槍炮彈藥,但卻積極推行環境維護政策,近年來已投入六千餘萬元積極做好空氣污染防治,工業廢水、廢棄物與毒化物的處理工作,迄今通過環保局24項檢測合格。
而202兵工廠的嚴格管制反而保留了南港的好山好水,維持生態的多樣性。位在廠區內三重埔埤不時可見候鳥駐足。從衛星空照圖上發現,三重埔埤旁尚有一座人工湖,這是當年納莉風災後為了解決淹水問題而興建的,政府與軍方協調在 廠區內設置防洪池,將水積蓄於此,卻也成了動植物的另一棲息地。
面積達185公頃的兵工廠,原本計劃是25公頃釋出給中研院作為國家生技園區,現在卻改為全部釋出,剩下的160公頃可能作為商業用途,其實不管從氣候調節,或從生態,從都市資源,以及防災的角度來看,埤塘都占有重要性。試想不去保護天然的生態資源,反而興建生技園區來做研究,豈不本末倒置?期待市政府能謹慎思考,不應凡事皆以商業經濟至上,造福財團卻苦了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