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社區大學推動南港地方學啟動儀式-創生•南港地方學

(南港社大訊)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配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推動地方學知識系統計畫,多元連結各界資源,系統性、階段性地鼓勵、推動在地知識的研究,向著厚實的學術、寬廣的文化層面前行,發展具有南港在地特色的地方學。為宣示南港地方學研究啟動,南港社大訂於107年5月1日舉辦「南港學論壇暨南港地方學啟動儀式-創生•南港地方學」,南港社大校長黃榮護邀請產業、官方、民眾及學術界代表,在象徵共同合作推動「人、文、地、產、景、公民參與六大面向地方學研究列車」上,攜手前行,做為啟動儀式。

南港社大自民國92年起,即長期紀錄南港的人文、歷史、環境與產業,期望在以「南港學」為主題的基礎上,從藝術美學、環境社造、人文歷史、及產業發展各領域,凝聚領域相關的學者專家、公私立機構、行政體系、以及南港社大師生,以在地觀點,認識南港的文史價值,戮力鏈結各相關組織單位,共同投入南港社造,發展屬於南港的區域文化。

啟動儀式連接首場南港學論壇-大家來找茶,透過論壇,從台灣學、地方學,到探究茶文化歷史和在地茶知識之應用。論壇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許雪姬教授專題講述《台灣學。地方學》,及邀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教授兼系所主任張德永教授回應。並安排《茶文化歷史軌跡》、《在地茶知識之應用》二場主題研討,分由地方學領域專家學者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教授兼系所主任張德永教授,及茶與文化領域專家學者世新大學終身教育學院院長邱志淳教授主持,邀請蘇美文、高燈立、潘文彬、楊成宗、賴鳳琴、及潘篷彬六位老師分享研究發現,歡迎大家共同來參與這豐盛的地方知識饗宴。

隱身巷弄裡的單純好滋味:專訪阿春店雜糧麵包-李春伯

老闆李春伯打趣地說道:「我的店自己會挑選客人,很多人因為這樣怪異的店面而望之卻步,不敢踏進店門一窺究竟;但也有人是因為看我這家店跟別人不一樣所以才踏進來的。」

阿春店雜糧麵包店不似一般麵包店的窗明几亮,店外的花草遮掩了一大半門面,走入店裡後發現空間其實不大,陳列麵包的商品櫃光站三個人就顯得擁擠,但用來招待客人的大茶几卻有個性地佔去了大半空間。
店裡的布置隨處可見阿春伯獨特自我的品味,阿春伯擷取大自然的素材,巧手將截斷的樹枝製成掛架,乾燥後的蜂窩、古早味的米簍則化身為店內前衛的裝置藝術,於昏黃幽暗的燈光下,襯著百年老鐘的報時聲響,環顧四周的古玩收藏品,此時還真讓人有恍如置身時空隧道的錯覺。
阿春伯回憶起當初是因為他不愛讀書,所以才去麵包店當學徒,小學畢業的阿春伯就開始接觸麵包烘焙;也正是因為阿春伯保有一顆愛玩的心,做起麵包來也是不拘小節,勇於嘗試各種時尚食材,薔薇花、薰衣草或是黑糖等等,都能應客戶的需求來訂製客製化口味。
阿春伯店裡的麵包不採大量製作,不像其他麵包師傅麵包一次要做一定的數量,而是由客人預定後老闆才開始揉麵烘烤,製作麵包時好像是在與老顧客聊天般,因此每個麵包都揉入了情感;阿春伯說:「我不覺得我是在工作,而是比較像在玩樂」,他可以利用同樣的麵團「玩」出幾十種口味,而且一次只做一、兩個,賣完了再做,讓店裡的麵包永遠保持在最新鮮的狀態,個個麵包都像是為客人量身打造的單品。
阿春伯表示:市面上許多業者為了成本考量,在麵糰裡則是添加了改良劑,利用化學的加工品讓麵包更有勁道,或讓外表看來更為鮮豔可口;阿春伯卻堅持用最簡單的原料做出最單純的滋味,而麵包的好壞取決於溫度的掌控,溫度要讓麵糰裡的酵母運動作用,卻又不能使它酸化,熟成度適當的麵體不需過多的調味,咀嚼後會會自然散發出淡淡的酒精香,讓人愈吃愈順口,吃多了也不會脹氣不舒服。

開業三十多年的阿春伯,會做的麵包種類不下百種,但店裡的麵包卻保有一致性的帶著樸實的外型,就連蛋糕也是簡單海綿體加上核桃與葡萄乾,不裝飾過多的奶油餡料,低油、低鹽、低糖的養身麵包是李春伯一貫的理念。阿春伯說:「麵包裡天然的麥香是無可取代的,就好比咖啡為酸,茶微澀,懂得品嘗的人是衷於它們的本性,外來的添加物如奶精、糖等反而破壞了原味,並降低了我們味蕾對食材的敏感度。 」
阿春店隱身在市井小巷,如同外表不起眼的雜糧麵包,卻最能品嘗其單純的美好,下次經過玉成街別再錯過這家特色小店,找個機會和老闆聊聊天吧!相信好客的老闆會請你一杯滿滿的溫暖。(趙惠琪報導)

與時俱進的回甘-南港包種茶探源

提到包種茶,多數人會聯想到名氣響亮的文山包種茶,以為包種茶自是發源於此,殊不知南港也是包種茶的發源地之一。為了讓社區居民更了解在地文化,社大邀請賴鳳琴老師解說南港包種茶的發源與品茶的技巧及方法。

話說台灣早期滯銷的茶被運送至福建,與當地的茶葉混合加工製成花香茶,為了外銷的方便性,茶商把茶葉裝進四角包裡,以四兩為一單位用紙包妥,當時人便稱這種茶為包種茶。直到日治時期,南港茶農魏靜時研發出新的製茶方法,製作過程中雖未經過薰花的加工,卻仍可製出獨特的清香,市場上頗受好評,於是在日本人的大力推動下,其製茶方法已成為現在台灣製茶技術的母法。可惜的是南港早期以煤礦為經濟命脈,在欠缺推廣的情形下,這段茶的歷史逐漸被人們淡忘。

賴鳳琴老師現場特別準備了文山和南港兩種不一樣的包種茶,讓同學比較其中的滋味。賴鳳琴表示體驗的過程是讓學員開發自己的嗅覺和味覺,經過反覆訓練讓舌頭更加敏感,之後自然能感受茶中不同的香氣和口感。

製出好茶不容易,不僅要天時地利更要人和,茶會受到天候、土壤和揉製方法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味道,進而在口中散發出蘭花或茉莉花、桂花等香氣。舉例來說,坪林因地勢較高所以茶的口感偏甜,而南港茶則是比較沉,喝起來較有厚實感。

製茶的工序繁複,十斤的新鮮茶葉要先淬煉成四斤,之後再挑選淘汰成一斤,所以茶農很辛苦,我們品茶時應當要懷抱感恩。茶的好壞也要看你的要保存方法,像包種茶一年內就要喝完,它跟綠茶不一樣,因為經過發酵所以不適合久放,喝不完的茶葉可以密封放入冰箱,保持新鮮,茶不變質喝了才會健康。

製茶要技術喝茶也要方法,台灣茶農依不同的地理環境栽種出不同的台灣特色茶,讓我們能品嚐到各地方的茶文化,用心去體會每次的茶湯都會有不同的發現,抱持著一顆喜悅的心去喝茶,身體自然會產生活性酵素,讓自己更健康。茶是學不完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這次的課程不僅讓我們了解南港茶的歷史延革,更讓人喝到咖啡可樂也比不上的環甘厚實感。(趙惠琪報導)

阿來甜不辣 南港國民小吃

不置可否,甜不辣絕對稱得上是台灣的國民小吃,大街小巷的店面林立不說,大快朵頤淋滿醬汁的食材後,再捧著一碗熱湯細細啜飲,肯定存在於每個人的美食記憶裡,而此次要介紹的就是位於後山埤三號出口,南港一家小有名氣,以獨門醬料獨樹一格的「阿來甜不辣」。店家已在同德路上經營一段時間,店裡不分晝夜,人潮始終絡繹不絕,除了媒體爭相報導的推波助瀾外,老闆多年來始終如一的品質控管,紮實的選料和密傳醬料,絕對是吸引新舊饕客的關鍵。
一般店家甜不辣食材選料不離手指甜不辣、片狀甜不辣、油豆腐、菜頭、豬血糕、貢丸等等,而「阿來甜不辣」的選料特別,還多了炸餛飩、魚卵魚丸等來增添不同的口感滋味。甜不辣是非常容易煮爛的食材,所以老闆堅持選用高比例的新鮮魚漿製作,因而口感咬起來厚實有勁,仔細咀嚼的過程,鯊魚漿的香味會逐漸溢散,給人幸福的滿足感。豬血糕則能嚐出糯米的細緻與紮實;炸餛飩、魚卵魚丸卻是多汁有彈性,輕咬一口魚卵頓時滿溢出來,只能說老闆的料好實在,不怕人來比較。另外,甜不辣因每種食材的特性不同,燉煮的時間也會不盡相同,甚是麻煩,但「阿來甜不辣」的菜頭對比甜不辣的厚實,卻能燉煮到透爛甘甜,從食材的把關就能看出老闆對品質的用心。
除了對食材的堅持,「阿來甜不辣」絕不能不提的就是老闆自己用黑糖、味噌、甜麵醬、甜辣醬和十二種配方一起調製而成的獨門醬料,因為加入味噌的關係,「阿來甜不辣」的醬料顏色不若別家單純使用甜辣醬的鮮紅,而是濃稠的味噌色,口味濃郁,甜鹹適中,沾著厚實的食材享用,就是實在的好滋味。
吃完精選的食材後,重頭戲就是在剩餘醬汁的碗裡添加滿滿的高湯,這也是一家甜不辣的靈魂所在。添加芹菜末,用柴魚豬大骨熬煮的高湯化開了濃濃的醬料,鹹甜鹹甜的滋味還透著一股芹菜的清香,甚是特別。到此,若還是覺得胃裡有空間,嘴還饞著的話,可以再來上一碗冬粉湯,冬粉湯裡灑著一小撮冬菜末,再拌著沙茶醬等配料,高湯香氣濃馥,而吸滿湯汁的冬粉則Q勁十足,一份甜不辣再搭配一碗冬粉湯,絕對是饕客首選。(王怡婷/報導)

捷運南港展覽館站科技與藝術的對話

軟體園區、展覽館,加上近來的三鐵共構,南港給人的印象不脫離科技城,而即將在農曆年後通車的南港東延段—捷運南港展覽館站,從大量運用「0」和「1」等條碼符號的站體造型,到站內以電腦科技、LED牆為呈現手法的公共藝術,充分體現了南港一個高密度科技產業的都市意象,這期南港特寫便試著從站體與其公共藝術,為讀者一一解密南港展覽館站的奧秘。
南港東延段南港展覽館捷運站本身為一個蚌殼的造型,因南港地區早期多雨又地處低漥,較容易淹水,故站體採以「巨蚌含珠」的設計,希望能因此鎮住水患。建築的上方採用透明的玻璃,白天時可以把陽光帶到站體裡頭,節省電力開銷,夜晚則可運用站體裡的燈光透射打亮整面帷幕,讓站體在夜晚裡像是一顆明珠,指引夜歸的旅客,為群體快速移動游離的疏離感下,帶來一絲溫暖。
捷運站裡還設置了兩項公共藝術,其中之一是台灣藝術家黃心健的作品-「我們的私房公共藝術」,藝術家黃心健擅於調合數位科技與傳統藝術,創造出作品的深度。展出的作品有三面LED電視牆,首先呈現的是風、雲、水等自然界的元素;再來便是古老的象形文字,象徵進入人類時代,最後一面LED電視牆便是藝術家創作的電子訊號,象徵二十一世紀數位科技的來臨。這件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其互動性,若民眾喜歡畫面上的作品,便可以在作品旁按下「讚」的感應器,累積作品的人氣指數。民眾在家也可以利用網路發表自己的創作,只要登入「我們的私房公共藝術」後加入會員上傳,便能在捷運上秀出自己的作品。
而另一件在聯絡道中間的展覽,是日籍藝術家三浦光一郎的「快或慢」,來往的行人在距離牆面1.5公尺以內,便會啟動牆面上的LED燈,通往展覽館方向的燈亮時間為兩秒,反向燈亮時間則為四秒。在這座整日匆忙城市中的行人,可以走在通往展覽館方向的LED牆間,在兩秒迅速亮燈滅燈的閃爍間,感受一種追逐感,彷彿終日和時間賽跑的人們,而反向四秒的緩慢,讓人有行進在閃爍光色中的悠哉,在燈前燈後體驗一快一慢,從中找出生活急速及慢活的制約平衡。
在匆忙的旅途中,我們多少次錯過了身旁的美麗而不自知,下次來捷運南港展覽館站,不妨停下你的腳步,靜下心來試著與這些公共藝術對話,有別於美術館的限制,在這裡每個人都是藝術家,人人都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學。(王怡婷報導)

南港茶了沒:製茶體驗營

南港是台灣包種茶的發源地,南港地區海拔約200到300公尺,土壤富含岩礫,全年雨量適中,適合茶樹的生長。清朝光緒十一年,來自福建安溪的茶師王水錦、魏靜時兩人,見南港舊莊地區山明水秀,於是在當地積極從事包種茶的研製改良,並將技法傳授鄉人。日本統治時期更在舊莊設置製茶葉研習所,每年定時舉辦講習會,全省各區茶農都會選派弟子前來參加學習,南港遂因包種茶而聞名海內外。
一斤茶葉動輒上千元起跳,不了解製茶過程的人總以為是茶農漫天喊價,其實一杯道地上等的包種茶可是得來不易,茶農的辛勞,絕不是光用看的,或嘴上說說就能了解。為增進市民對傳統製茶技藝的認識,提供課本及日常生活以外的學習,南港區農會設計「南港包種茶製茶文化體驗營」兩天一夜的套裝活動,讓市民朋友有機會體驗到製茶的樂趣及辛苦。
活動當天主辦單位邀請老茶農上台表演採茶褒歌,歌詞內容生動有趣,將農家生活「唱」得淋漓盡致,搭配他們逗趣的肢體動作,讓人不禁莞爾。經過簡單的分組後,茶農師傅帶領成員們上山採茶,親自指導製茶過程並分享製茶經驗與技巧。師傅說採茶可不能亂無章法,必須採完一個區塊了才能移至下一區,不然整個茶園花花綠綠的,工作起來只會事倍功半。光是看到一大片綠油油的茶園頭就暈了,還要仔細的去分辨一心兩葉、一心三葉,大家看到眼花了也採不到幾株,只見經驗老到的阿婆眼明手快,一下子就把一個茶簍裝滿了。

採茶工作多由女生負責,男生則負責後頭的製茶過程,茶葉採回來後要進行日光萎凋,利用太陽的熱能加速茶菁水分的蒸散,室內萎凋則是將茶葉移至室內靜置攪拌,每個小時都要翻攪聞香,這個部分是關鍵,因為茶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香氣,而香氣的有無,正是決定包種茶成品等級的主要條件。之後還有炒菁、揉捻、初乾、精製、乾燥等過程,每個步驟都會影響茶的好壞,製茶工作從一大早持續到深夜,茶農都無法抽身離開,難怪茶農們都戲稱「一代做茶,三代人沒得睡」。
實際體驗製茶的過程後,才發現茶農的工作並不快活,因為賺不到什麼錢,以前茶農還需兼差做礦工才足以維持家計。雖然現在科技發達,發動採茶機器一趟就有好幾百斤的收穫,但因為其品質不一,只能作為茶包,真正上等的茶葉還是需要人工挑選。
你有多久沒喝茶了?走一趟南港茶山,品一盞清茶,自然回甘的的茶香與濃醇的人情味,一定會讓你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