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的回甘-南港包種茶探源

提到包種茶,多數人會聯想到名氣響亮的文山包種茶,以為包種茶自是發源於此,殊不知南港也是包種茶的發源地之一。為了讓社區居民更了解在地文化,社大邀請賴鳳琴老師解說南港包種茶的發源與品茶的技巧及方法。

話說台灣早期滯銷的茶被運送至福建,與當地的茶葉混合加工製成花香茶,為了外銷的方便性,茶商把茶葉裝進四角包裡,以四兩為一單位用紙包妥,當時人便稱這種茶為包種茶。直到日治時期,南港茶農魏靜時研發出新的製茶方法,製作過程中雖未經過薰花的加工,卻仍可製出獨特的清香,市場上頗受好評,於是在日本人的大力推動下,其製茶方法已成為現在台灣製茶技術的母法。可惜的是南港早期以煤礦為經濟命脈,在欠缺推廣的情形下,這段茶的歷史逐漸被人們淡忘。

賴鳳琴老師現場特別準備了文山和南港兩種不一樣的包種茶,讓同學比較其中的滋味。賴鳳琴表示體驗的過程是讓學員開發自己的嗅覺和味覺,經過反覆訓練讓舌頭更加敏感,之後自然能感受茶中不同的香氣和口感。

製出好茶不容易,不僅要天時地利更要人和,茶會受到天候、土壤和揉製方法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味道,進而在口中散發出蘭花或茉莉花、桂花等香氣。舉例來說,坪林因地勢較高所以茶的口感偏甜,而南港茶則是比較沉,喝起來較有厚實感。

製茶的工序繁複,十斤的新鮮茶葉要先淬煉成四斤,之後再挑選淘汰成一斤,所以茶農很辛苦,我們品茶時應當要懷抱感恩。茶的好壞也要看你的要保存方法,像包種茶一年內就要喝完,它跟綠茶不一樣,因為經過發酵所以不適合久放,喝不完的茶葉可以密封放入冰箱,保持新鮮,茶不變質喝了才會健康。

製茶要技術喝茶也要方法,台灣茶農依不同的地理環境栽種出不同的台灣特色茶,讓我們能品嚐到各地方的茶文化,用心去體會每次的茶湯都會有不同的發現,抱持著一顆喜悅的心去喝茶,身體自然會產生活性酵素,讓自己更健康。茶是學不完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這次的課程不僅讓我們了解南港茶的歷史延革,更讓人喝到咖啡可樂也比不上的環甘厚實感。(趙惠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