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耘-南港人文生活誌 2017

根耘-南港人文生活誌 2017

Please wait while flipbook is loading. For more related info, FAQs and issues please refer to DearFlip WordPress Flipbook Plugin Help documentation.

南港賞鳥趣

南港賞鳥趣

Please wait while flipbook is loading. For more related info, FAQs and issues please refer to DearFlip WordPress Flipbook Plugin Help documentation.

 

四分溪流域的地方記憶與地景建構

四分溪流域的地方記憶與地景建構

Please wait while flipbook is loading. For more related info, FAQs and issues please refer to DearFlip WordPress Flipbook Plugin Help documentation.

根耘-南港人文生活誌 2020.11月號

根耘 2020.11月號

Please wait while flipbook is loading. For more related info, FAQs and issues please refer to DearFlip WordPress Flipbook Plugin Help documentation.

南港神仙里長伯-南港區土地公廟基礎調查

早期台灣的土地開發史上,有港口的地方也就會帶動遷徙和開發,先民由淡水河進入了台北盆地,在沿著基隆河、大坑溪到達了南港,河岸聚落點點而成。先民進入南港開墾,興建了埤圳設施,先後種植了稻米和蕃薯,並在山區種茶與開挖煤礦,所以在南港有山、有水、有田的地方,就會有土地公,先民供奉著祂,祈求平安與豐衣足食,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都市的興起,使灌溉渠道、茶園、農田與礦坑都在消失當中, 但土地公廟仍被保留下來,並受當地居民的祭祀。我們希望能借著土地公廟的調查來認識與了解南港當時的生活脈絡認識曾經的人文與歷史記憶。http://map.net.tw/story/

南港的文化地景-埤塘

南港位於台北盆地東南方,北臨基隆河南面南港山,形成由基隆河谷依次漸高的丘陵地形, 南港山系在300至400公尺之間,300公尺左右的高度會將低層雲留在南港山系的迎風面,雨由山上順著山勢形成地表水與地下水在低窪處聚集成小池塘,先民將水路引導到人工興建的大埤塘中,建構出南港特有的文化地景-埤塘。

南港社區大學推動南港地方學啟動儀式-創生•南港地方學

(南港社大訊)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配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推動地方學知識系統計畫,多元連結各界資源,系統性、階段性地鼓勵、推動在地知識的研究,向著厚實的學術、寬廣的文化層面前行,發展具有南港在地特色的地方學。為宣示南港地方學研究啟動,南港社大訂於107年5月1日舉辦「南港學論壇暨南港地方學啟動儀式-創生•南港地方學」,南港社大校長黃榮護邀請產業、官方、民眾及學術界代表,在象徵共同合作推動「人、文、地、產、景、公民參與六大面向地方學研究列車」上,攜手前行,做為啟動儀式。

南港社大自民國92年起,即長期紀錄南港的人文、歷史、環境與產業,期望在以「南港學」為主題的基礎上,從藝術美學、環境社造、人文歷史、及產業發展各領域,凝聚領域相關的學者專家、公私立機構、行政體系、以及南港社大師生,以在地觀點,認識南港的文史價值,戮力鏈結各相關組織單位,共同投入南港社造,發展屬於南港的區域文化。

啟動儀式連接首場南港學論壇-大家來找茶,透過論壇,從台灣學、地方學,到探究茶文化歷史和在地茶知識之應用。論壇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許雪姬教授專題講述《台灣學。地方學》,及邀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教授兼系所主任張德永教授回應。並安排《茶文化歷史軌跡》、《在地茶知識之應用》二場主題研討,分由地方學領域專家學者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教授兼系所主任張德永教授,及茶與文化領域專家學者世新大學終身教育學院院長邱志淳教授主持,邀請蘇美文、高燈立、潘文彬、楊成宗、賴鳳琴、及潘篷彬六位老師分享研究發現,歡迎大家共同來參與這豐盛的地方知識饗宴。

影像生態社步道生態行腳系列:謝三明的步道日誌(六)

皇蛾,屬鱗翅目天蠶蛾科,展翅約20公分寬,是鱗翅目中最大的一種,故取名「皇蛾」,其前翅末端像蛇頭,又名蛇頭蛾。第一次在步道看到它是民國九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事隔多年,仍驚嘆它的大與美。上午六點半上山,行至菜園旁,看到帆布圍籬上,停了一隻皇蛾,沒有馬上拿取相機,先仔細端詳。拍照時,陸續圍過來的山友都瞠目結舌,紛紛拿起照相手機留下紀念。今天再次相逢,當然不能像前次只拍他全身,將它細部解析後,更能體會它的美,紋路及色澤層次像一張完美的編織品,一根根鱗毛與鱗片,形成良好的保護材,聰明的人類,你可以嗎?(謝三明報導)

影像生態社步道生態行腳系列:謝三明的步道日誌(五)

同一條步道,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體驗。在南港山縱走步道上,我常是個獨行俠,早期,跟隨著南港社大「與自然作朋友」的林智謀老師學習時,我的背包裝的是「台灣野花365天」,它陪著我初步認識台灣低海拔的花花草草,隨後背包內換成「蕨類圖鑑」,很多人認為「蕨類」,「覺得好累」,你問我:累了嗎?我覺得是一種享受,尤其當多認識一種物種時,心情的喜悅難以言喻。

在認識植物的過程中,常會看到一些小昆蟲,也不知在哪一年,我的背包內已經變為「昆蟲圖鑑」,從此,我融入昆蟲的世界中,退休前常利用假日,行走於南港山縱走步道上,尋找昆蟲、尋找好的角度與光線,拍出美美的它,還自戀的沖洗照片,在客廳擺飾;並利用下班後的晚上,查閱昆蟲名稱與習性。從不知甚麼叫界、門、綱、目、科、屬、種,至今,看到昆蟲大概知道屬於那一目或那一科,退休後,三兩天會上步道一次,尋覓我的戀人。

今日(100.8.16)陪同原生植物協會會員,針對8/7所調查的南港山縱走步道蕨類拍照,準備放在原生植物協會的部落格上供查閱。途中,麗紋石龍子在我們旁邊遊走,似乎想找尋一次隱秘之處,而菜園旁有隻黃刺蛾棲息在帆布上。

8/12上步道時,有隻眼紋廣翅蠟蟬停在野桐上,眼紋廣翅蠟蟬曾在更寮古道看過,南港山縱走步道還是第一次。而步道的紅楠樹幹上,有渡邊長吻白蠟蟬的卵塊;最近,中研院森林步道上掀起一片”渡邊長吻白蠟蟬”熱,因有志工在卵塊上拍到其剛孵化的若蟲,也許那天也能看到南港山縱走步道上的卵塊孵化;另曾發現褐樹蛙的枯木上,換成斯文豪氏赤蛙在上面棲息,為何青蛙喜歡棲息在那枯木,值得再探討。

尋找一種興趣,喜歡它,享受它,是我的座右銘,願大家都能享受人生。(謝三明報導)

影像生態社步道生態行腳系列:謝三明的步道日誌(四)

山,快樂時去與山友分享樂趣,鬱悶時去透透氣,廢氣吸多了去換換氣;山,有個像彌勒佛的大肚量,不論你心情如何,都願意接納。居住在台北盆地,四週環山,交通便利,只要有心,隨時都可上山抒發心情。

騎著腳踏車,沿著四分溪,穿過中研院、久如社區至南港山縱走步道登山口上山,是退休後主要休閒活動,四分溪畔及縱走步道,是多年來摸索生態的主要地方。背著相機看到就拍,拍了就查,就這樣一步一腳印,培養出對蕨類與昆蟲的興趣,也認識很多不認識的人,不知他來自何方,也不知他前往何處,見面問聲:早。偶而山友問起:今天看到甚麼寶,拿起相機show二張與其分享。

今晨約6:30出門,寬腹螳螂首先與我打招呼,習慣棲息於台灣欒樹的大紅姬緣椿象,也飛到對岸邊坡的矮樹叢會面,菜園的甘蔗上,有斑角蔗蝗與台灣稻蝗在用餐,大鳳蝶也出來享受美食,綠色型的薄翅蟬藏在山苦瓜的綠葉上,讓大家忽略它的存在。褐樹蛙經過一夜的求偶鳴叫,未找到對象,無奈的趴在枯木上;以山豬肉(清風藤科)為主食的大綠弄蝶,過去只見其身影,今天終於捕捉到它的畫面。回程於中華科大,亦見肉食性的厲椿象在圍牆上徘迴,回到家已9:00,結束今日的前奏曲。(謝三明報導)

1 3 4 5 6 7 8